三年回望,产业园区招商策略的十大转变! 收藏
来源: 产城观察网
2024-01-11
#01
从 “新媒体渠道”回归“传统渠道”
调研情况:经过20~22年积累与沉淀,新媒体招商(抖音、快手)等效果都不是很好,新的尝试没有获得稳定的流量,还是回归传统的渠道(同行渠道、政府转接、商协会、区域企业家组织)去搜寻有效客户。
笔者点评:新媒体投流昂贵,目标客户画像即使是抖音平台自身也没有理清,且园区普遍不具备专业的团队从事抖音、快手等新媒体平台视频拍摄,使得最终结果较差;能崛起的反而是一些中介渠道个人,以个人魅力为核心,以走访项目、点评区域园区招商市场为形式,构建以个人为中心的区域性招商平台,毕竟典型的包括“抖音-王耀星·有话耀说、抖音-曾青松 青松厂房”等,此类打造人设模式值得各园区深度借鉴。
#02
大数据招商热度减退,回归传统“电call系统”
调研情况:从企业使用情况来看,市面上普遍大数据招商平台,对于招商筛选效率并不高,更多的合适应用在前端规划,多家企业购买1-2年后或不再续费或自建系统,热潮消退速度很快;反而是附赠的传统电call系统有利于大幅度提升招商效率,另外自建app渠道为部分大企业所尝试。
笔者点评:针对写字楼的大数据招商相对标准,但产业园区特别是工业园区其匹配困难较大,大数据招商是未来方向,国内极少部分优秀大数据招商起到了比较好的效果外,暂时还没有更多成果。
#03
“中介渠道”减弱,转向“政府渠道、老客户挖掘”
调研情况:对中介渠道减少使用,重点挖掘“政府端、老客户端”,政府推来的客户都是比较稳定的,对原有的老客户进行深度的访谈挖掘,中介依旧还在用,但不再以中介为主要依托。
大量园区对入园企业进行了深度摸底调研,强化入园企业家圈层建设,以圈层招商、以商招商等方式实现招商。
笔者点评:对于多数园区“由内而外”的招商模式是更接地气的,我们在青岛、成都等都访谈过类似案例,做好已入园企业家圈层,强化企业对于园区的粘性,招商效率显著提升 – “与其外面重新找个客户,不如老客户在我这里多租一层”。
#04
价格策略上 - 推进“以价换量” ,提供更有性价比的产品
调研情况:总体来说,客户并非一味的追求低价,而是更考虑产品性价比,即园区外立面昭示性、灵活的面积段配比、精装拎包入驻等,有竞争力的产品是实现最后招商落地的关键。销售型项目 – 直接以价换量,以有竞争力的一手报价实现招商,部分企业会选择在后续水电工程方面加价,这也需要购买园区的企业格外重视;租赁型项目-一般以免租期增加、物业费减免为主,尽量不直接降价。
笔者点评:先做热,再赚钱,这是现阶段租赁型项目基本逻辑,只有让渠道带看成交,渠道才愿意持续向你推荐客户。
#05
打法思路上 – 盯准对手盘
调研情况:2023市场上客户特点变成优质企业和有资金实力客户锐减,购买行为更多偏向于不信任,怀疑园区会烂尾,怀疑价格有更多空间,所以就会采取持续的多方反复比价到心里最低价位才下手;转化率下降严重,现在其实来访量跟前几年比并没有太大的下降幅度,但是成交变成了偶然事件,客户越来越不准,市场上水客变多,所以招商思路上更多倾向于提高或者优化渠道佣金,建立稳定长期的渠道团队,主要是搞同行手中的客户,也是现在价格战和竞争白热化的原因。
笔者点评:先做热,再赚钱,这是现阶段租赁型项目基本逻辑,只有让渠道带看成交,渠道才愿意持续向你推荐客户。
#06
打法思路上 – 推动“运营”前介招商
调研情况:运营前介非常重要!尤其有项目直属经营管理经验的团队;运营赋能产品规划设计;运营赋能产品销售策略(含定价、折扣及招商节点);运营赋能客群定位(含老带新);推荐招商转运营及运营带招商的双重互为转化;培养招商运营复合型人才是未来的招商团队打造方向,以上都是未来招商的重要课题。
笔者点评:用一位老朋友常说的一句话,老虎在追人,你不用比老虎跑的快,你只用比你旁边的人跑的快一些就行了。运营不是要园区做到极致,而是别家没有,你能提供更有竞争力的服务就行了。
#07
打法思路上 – 大客户攻坚团队至关重要
调研情况:以上海奉贤为例,大体量客户是今年主流,现在有能力拓张的都是需求2000-3000平,往往是大厂的创新团队,且这些企业本身议价能力就非常强,大客户攻坚团队就在本轮寒冬中至关重要。
笔者点评:大客户招商团队应该具备能力+资源,这需要公司层面的资源充分整合,这需要组织机制深度协调,另外真正具备大客户招商的人才也比较稀缺,对产业的知识储备与待人接物之道同样重要。
#08
组织架构上 - “聚焦招商”并进行“多平台合并”
调研情况:1.聚焦招商 - 组织上推动内部轮转,从其他专业口转向招商;2.多平台合并,各个平台都在合并(区域公司合并、战区合并),一方面是降低管理费用,另一方面提升管理部门授权;但实际在基层则出现问题,主要在人员更替快,青黄不接出现,部分新项目负责人并没有带过整体项目,有些项目不到1年换了3波招商负责人,对项目的长期延续性,政企关系都有很大的影响;各个平台都安排“总部条线”现场督战,落地做培训计划、体系化建设工作,但在整个业绩考核压力下,平台对个人宽容度有限,项目延续性容易出现问题
笔者点评:组织调整要审慎、果断,让团队1+1+1>3,其中需要“规则”更需要“合理”。
#09
薪酬上 – 收入普降,绩效考核极其严格
调研情况:人员工资普降,某知名机构基本基层业务员没有薪水,中高层3000一个月;对招商管理人员,团队无法完成业绩即不发工资(管理完全按绩效考核,基层员工有基本工资,其余按绩效发放)。
笔者点评:市场所致,没啥说的,但企业底线仍需守法。
#10
根本思路上 – 招商时代已经发生转化,我们面临的不是简单的“寒冬”,而是真正的“存量”时代
调研情况:过去招商由“政策优惠驱动”即优惠政策、廉价土地等,如今招商“产业生态驱动”即良好的产业基础、完善的产业链条、以人为本的配套与服务。园中园从区域招商的配套,升级为园中园服务并尽可能带动区域招商。逻辑的改变带来了模式、算账等多方变化,寒冬依旧,小幅反弹后存量时代拉开帷幕。机会只留给有提前意识和资源储备的人,认知大变化,方能理解小变化。
笔者点评:要有整体性能力,要向下个时代模型“升维”,方有突围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