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亿投资 “专精特新”独揽7成!一文说清行业地位证明怎么做 收藏
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
2025-04-17
2023年以来,社保基金出资150亿元分别设立中关村、长三角和大湾区三只科技创新专项基金。在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上,君联资本总裁李家庆透露,社保基金中关村自主创新专项基金已向16个项目决策投资30亿元,其中“专精特新”企业占比近70%。
近年来,国家与地方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扶持力度持续加码,中央层面设立超百亿元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税收减免、技术升级补贴到政府采购优先权等维度全方位赋能,地方政策更是“百花齐放”。
除了政府资金奖励以外,企业入选专精特新名单还能享受多方面红利,包括:
税收优惠:可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增值税即征即退等优惠政策。
政策护航:可享受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创新支持、市场开拓扶持等。
上市扶助:可纳入上市后备企业库,进入上市绿色通道。
信贷优惠:可获得银行低息贷款及专项信贷额度,以及优先获得贷款担保服务。
品牌影响:有利于提高企业在相应细分市场的地位、提高企业品牌影响力和产品知名度。
然而,政策利好释放的同时,申报门槛也在悄然提升。去年专精特新企业申报数量创历史新高,通过率创历史新低,许多企业因材料逻辑薄弱、创新性表述不达标准,或对地方政策细则理解偏差而错失机会。再加上去年底颁布的《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试行)》进一步收紧了专精特新申报标准,2025年的申报形势恐怕更加严峻。
2025年专精特新“小巨人”申报明确要求企业主导产品需在细分领域市占率≥10%,但由于对行业全局往往欠缺全面了解,企业自证容易出现数据来源模糊、计算方式争议、技术优势关联性不足的问题。
数据来源模糊:细分市场缺乏统一统计口径,若企业自行定义细分领域过窄,易被质疑"人为切割";如果过宽,可能导致市占率计算失真,无法达到预期水平。
计算方式争议:销售额与销售量指标的选择直接影响结果,而权威数据获取困难,70%的申报企业依赖企业自行估算,易被指"自说自话"。
技术优势关联性不足:仅证明市场份额而未能体现技术壁垒,或未能从行业角度证明技术与增长指标的关联性,可能被质疑可持续性,评审专家特别关注技术突破与市占率增长的关联性。
针对相关问题,企业在进行自证时应该注重以下方面:
1.在界定细分市场方面,最好参照有权威性的行业划分文件,例如国家产业基础专家委员会编著的《产业基础创新发展目录(2021年版)》有很强的参考意义,同时在技术标准上也要确保产品符合权威技术标准。
2.在数据来源方面,要引用权威数据来源,包括各个行业主管部门发布的权威统计报告,或者是权威行业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比如前瞻产业研究院,亦或是知名期刊发表的学术研究等。在数据选择方面,则要视情况灵活选择以销售额或是销售量计算市占率,但是切记要用合理逻辑论证相应选择理由。
3.企业的技术优势要和市场地位联动证明,比如发明专利要注重和主导产品的关联性,以及企业要参加相关行业标准起草,最好还要有客户背书,比如相关采购合同或者客户评价证明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