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神秘的园区榜单出炉!这些成绩好的园区纷纷发喜报(附榜单) 收藏
来源:园区荟
2023-09-28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印发了《关于通报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的通知》,公布了2022年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由于该通知“点对点”发送至各参评高新区管委会,抄送至各省(市区)科技厅和当地政府。全国性的排名情况难以获知,小编特意收集了相关信息,还原了部分国家高新区的排名情况(名单附文后)。
科技部火炬中心基于2021年度火炬统计调查数据、工作总结、评价调查问卷和2022年度相关事实依据,按照《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2022年度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工作。本次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结果,科技部火炬中心依然采用了2021年新修订的全新考核评价体系。
据了解,除了综合排名、单项排名,科技部火炬中心“点对点”通知中还包括“评价导向”一项,即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各高新区表现突出和有待提升的方面,并给出具体指导,希望各高新区基于评价结果扬长补短,加强园区创新发展监测评估。
国家高新区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介绍,2022年,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继续保持蓬勃发展态势,贡献了全国13.6%的GDP,同时在节能降耗方面走在了前列,据统计,其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为全国平均值的2/3,高新区、自创区为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1988年批准首个国家高新区,确立“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战略方向;2009年设立的国家自创区进一步聚焦自主创新开展先行先试和改革探索。全国177家国家高新区和23家自创区全面落实“又高又新”的要求,发挥出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化道路,成为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排头兵”,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开路先锋”。
他介绍,国家高新区、自创区的显著成就和突破进展体现在“又高又新”上,高新区、自创区的“高”,体现为三点:高水平创新资源加快集聚,高成长企业不断涌现,高端产业持续壮大。国家高新区汇聚了超过1/3的科技型中小企业、1/3的高新企业和2/3的科创板企业。北京中关村ICT产业规模占全国的17%,长三角36个高新区的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全国一半,珠三角自创区催生了先进材料等一批万亿级产业集群。
策源出新是指国家高新区成为重大原创性成果的策源地,比如第一款人工智能芯片、第一台超导量子计算机原型都出自高新区,同时高新区也成为开辟新赛道、培育未来产业的主要阵地,比如智能机器人、卫星导航、细胞与基因治疗等方面的一些新业态都在高新区土壤中产生。
改革立新是指国家自创区在改革方面一直走在前列,23个国家自创区都出台一系列原创性引领性政策,推动自主创新,比如中关村试点扩大科研经费使用自主权,以及科研成果先使用后付费等改革,都受到广泛欢迎,目前已形成全社会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开放创新方面,高新区、自创区都非常重视国际化,70%以上的高新区出台国际化政策。高新区在境外设立逾2200家研发机构,为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提供支撑。
“四敢”园区苏州工业园区进位全国第四
在此次评价中,被称为“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四敢”园区苏州工业园区综合排名跃居第四。其中,一级指标“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位居全国第一,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方面取得了全国第三的好成绩。作为中新两国合作旗舰项目,开放创新是苏州工业园区与生俱来的优势和特色。
冷泉港之后,园区又相继引入新国大苏研院、牛津大学高等研究院(苏州)、新科研苏州企业合作中心等国际合作创新平台18个,并在以色列等地设立了一批海外离岸创新中心。国际化“顶格”配置的魄力吸引海内外人才纷至沓来。截至目前,园区新增创业类国家级重大人才引进工程7人、占全国17%,居全国高新区首位。
随着国家生物药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第三代半导体技术创新中心、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一区两中心”相继获批并投入运营,园区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枢纽地位持续提升。参与国产大飞机、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新冠疫苗研发等一系列国家重大科技任务,第二届全国颠覆性技术创新大赛总决赛中园区16个项目晋级、占全国超10%……
二十余年来,苏州工业园区已建立起覆盖从科技型中小企业到高新技术企业再到“独角兽”“瞪羚”企业的分层分类、覆盖全生命周期梯队培育“园区模式”。截至目前,园区国家高企总数累计超1800家,13家企业上榜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省50%,117家企业入选中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均列全省第一。
近年,苏州工业园区率先推进“腾笼换鸟”“退二优二”“亩均论英雄”等重点工作,产业价值链不断攀高,在生物医药、纳米技术应用、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占据先机。今年科技部给予了园区“创新经济贡献方面表现突出”评价。
其中,“一号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经历了从无到有、突破成势的转变,综合竞争力已经跃居国家高新区第一方阵。2022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1368亿元,同比增幅达15%以上,累计集聚生物医药企业超2200家,港交所上市企业累计达15家,占全国港股18A生物医药企业总数超20%。在创新药领域,累计一类新药临床批件562张,上市新药22个,纳入国家医保17款。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创新集群发展成效亦有目共睹。目前,苏州工业园区已成为国内第三代半导体产业资源集聚度最高、产业化程度最好的区域之一,形成以“设备辅材-衬底外延-器件”为核心、以下游应用为支撑的完整产业链,位列“第三代半导体最具竞争力产业园区”榜首。
从东部到西部,全国进步高新区纷纷发喜报
杭州高新区蝉联第五,稳居“国家队”第一方阵。在几个主要的一级评价指标中,杭州高新区“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排名第四,仅次于广州、中关村和苏州工业园;“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排名第五,“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第六,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第八。
合肥高新区在169个国家级高新区中位居第七名,较上一年上升一位,连续九年稳居全国十强。综合评价结果显示,“合肥高新区相对位次有所提升,园区在研发平台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国际人才聚集等方面表现突出。”
在几个主要的一级评价指标中,合肥高新区“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中关村、上海张江和苏州工业园,“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全国第五,“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全国第七,“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排名全国第八。
温州高新区位列第68位,较上年绝对排名再提升1位,相对排名上升13位(较上年新增12家国家高新区参与排名),已连续6年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位次前移,并首次进入全国前40%,刷新了历史最好成绩。评价结果显示,温州高新区在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开发创新和国际竞争力等维度上占有比较优势。
江门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53位,创历史最高排名,较上年度上升2个位次,两年累计提升6位,距全国50强目标再进一步。在创新创业活跃度、科技企业培育、开放创新国际竞争力、园区可持续绿色发展、宜居宜业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其中,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方面排名35位,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方面排名47位。
济宁高新区列第65名,较上年度上升2个位次,实现五年连续前进42个位次。其中,产业服务平台建设、企业开放创新、科技企业国际竞争等方面表现突出。
南昌高新区在全国169家国家高新区综合排名中位列第22位,在2021年排名24名的基础上再次前进2位,实现连续八年在全国高新区排名位次前移。其中,“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指标排名21,比2021年进位4位;“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指标更是在全国高新区当中排名22,超越数个排名前20位的高新区。
南昌高新区已成为全国唯一集聚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和中国商用飞机有限责任公司等三大航空央企的航空产业园区,2022年ARJ21飞机在南昌交付20架,占ARJ21全年总交付量的60%。去年,航空制造产业实现营收215亿元,同比增长13.2%。
贵阳高新区综合评价排名上升至第37位,较上年度上升两个位次,实现连续上升。在西部39个国家高新区中排名第4名,仅次于成都、西安、和重庆。评价结果显示,贵阳高新区在研发平台建设、创新型领军企业培育、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企业上市融资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
兰州高新区位列第 56 位,较上年度排名提升 1 个位次,实现逐年递增。评价结果显示,兰州高新区整体发展态势保持稳定,园区在经济效率提升、国际标准制定、研发平台建设、人才结构优化等方面表现具有相对优势。
白银高新区位列第122位,排名连续三年上升,累计提升7个位次。评价结果显示,与上年度相比,白银高新区三个主要一级指标单项排名分别大幅提升。创新能力和创业活跃度排名提升11位,绿色发展和宜居包容性排名提升5位,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排名提升22位。
